室内拍摄小型金属器快速上手指北——以古钱币、铜泡为例

作者 by Doubt-Fact /

「文本于2025.09.24凌晨仓促写作,仅作快速上手的参考。」

镜头

在拍摄古钱币(特指铜钱)、铜泡等小型器物时,为了让器物在画面中占据较大的比例并最大限度保留细节(分辨率),需要较近的拍摄距离,因而最好采用微距镜头进行拍摄。微距镜头是一种专门用于拍摄非常近距离的物体和细节的镜头,具有高放大倍率、较短最近对焦距离等特点。(关于最近对焦距离,可参考https://mp.weixin.qq.com/s/b5xYa5xavqOhVN9arBEdwg。)如果手头没有微距镜头,使用普通镜头时,可以在接近其最近对焦的位置进行拍摄,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应优先保证有效对焦。

布光

文物摄影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使用散光灯进行拍摄,其光线较为柔和,符合人眼视觉习惯(钟添毓,2016),拍摄小件金属器时,通过使用此类设备也能够减少金属表面过多的反光。在使用摄影台进行拍摄时,一般通过在摄影灯前加装柔光箱配件来实现。在条件不满足时,也可将硫酸纸贴在摄影灯前来临时替代,但据笔者实践发现,后者效果远逊于前者。如果不使用常规摄影台或摄影灯,可以使用小型摄影棚(便携式摄影箱)进行拍摄,其内部四壁往往由高反光材料制成,实际等同于柔光箱效果,可以搭配灯棒灯小型灯光设备使用。如果条件还不满足,可以使用反光板反射较强光线至被摄物体上,避免直射物体,保证光线柔和即可。

注:较专业的文物摄影方案一般最少使用四台摄影灯,即顶灯、主灯、辅灯和背景灯(孟承光,2020)(吐槽一句,这篇文献作者单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但根据笔者实践,在进行平面摄影时,顶灯、主光、辅灯三灯即可,此观点在其他一些摄影工作者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乔亭,2023)。笔者认为,对于不同的拍摄场景,应该选择不同的布光方案,这一观念同样在一些实践中得到了支持(张瑞,2018),对于立体摄影来说,选择四灯乃至更多光源的布光方案有利于文物轮廓细节的呈现,而在平面摄影时,三灯已经能够满足实际需求。需要补充的是,笔者在实践中同样发现,(平面摄影,尤其被摄物体为易反光物体时)柔光箱的使用在此时尤为重要。

其他可能用到的物品

以古钱币为例,其一般采用平铺在台面俯拍或垂直于台面平拍的方法,采用后一种方法时,需使用橡皮泥进行固定。(补充:玉璧、铜镜等的拍摄同样流行这两种拍法,对于有意识选择 后一种方式的人来说,其是为了获得所谓“立体感”)。如果使用俯拍的方式,可以使用俯拍架(悬臂架或魔术腿等形式,形态不一)避免手抖造成的画面模糊等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平放于玻璃板上的平俯拍变种,一般是拍摄一些无法立起来的小件器物时使用,其在底部设一盏灯,使投影透出画面之外(邱凡,2010)。

背景纸

在实践中,黑、白、灰与白变灰黑渐变色因其不突出的特点被广泛使用在背景的选择上。一般来讲,在文物摄影中需要将被摄物体与背景分离开来,因此在选择背景纸时应当避免靠色(王蔚波,2004),对于铜钱,笔者推荐浅色(米色、灰色)背景纸,如果处于减少反光的考虑,也可以使用绒布作为背景。如果是平放,应该选择纯色背景纸;如果是垂直放置,常使用上深下浅渐变背景以提高立体感(张瑞,2018),但据笔者实践,垂直放置加渐变背景的方法对于铜钱等小型器物并不合适(注:首先,器物较小,渐变不明显;其次,如果铜钱上仍有锈迹等,深色与其靠色,反而降低了可分辨性)。

色温

一般情况下,正午10点至下午2点,晴朗无云的天空,在没有太阳直射光的情况下,标准日光大约在$5200$ ~ $5500K$ 。在文物摄影中,一般控制在 $5500K$ ,色温过高则偏红,过低则偏蓝,一般可根据拍摄实际进行一定调整。在对文物颜色还原要求较高的拍摄场景下,应当使用色卡进行进一步矫正(张瑞,2018)。

光圈

据实践,笔者推荐光圈设置为f/8或者f/11以均衡清晰范围与锐度,现场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不推荐设置太大的光圈,以减少虚化的可能性。

消除反光

金属较容易反光,前述很多操作方法的主要目的即为消除可能的反光,这里进一步补充。在很多文献中(此处不再列举),都提到使用偏振镜(PL,常见的是圆偏振镜CPL)以减少金属表面反光的操作方法,但实际上,这种方法是错误且荒谬的。当光线以特定角度照射到非金属表面时,反射光会变成有规律的、在一个平面上振动的光,即“线偏振光”,当相机加装CPL时,摄影师可以通过旋转镜片以调整角度,只保留某个振动方向的光线通过,从而有效消除反光(何勇,2003),而对于金属表面,其反光是“非线偏振光”,其反光本身没有固定的偏振方向,使用偏振镜只会让画面变暗而不会消除反光。

去除反光,一般可以从改变光源位置柔化光线两个方向入手。最直接的,是调整光源入射角度,尽量避免直射被摄物体;而前述提到的柔光箱、硫酸纸、反光板等的使用则均是柔化光线的实际应用。除此之外,文物摄影中还存在一种在被摄物体上涂抹肥皂水以改变物体表面反射的方法(孟承光,2020)。

准确对焦

笔者并不推荐在拍摄微小物体时使用手动对焦,因物距小、景深浅,拍摄此类物体时手动对焦极为困难。但同样因细节过小、不突出等原因,相机在自动对焦设置下也无法实现准确对焦。此时,可以取一片与被摄物体颜色反差较大的纸片,放置在被摄物体同一平面,让相机焦点对准纸片,对焦成功后,随即去除纸片进行拍摄(钟添毓,2016)。需注意,这种方法需要使用三脚架或其他人配合辅助拍摄。除此之外,也可以切换至手动对焦,将焦平面设置在被摄物体前,通过景深合成的方式在后期获得一个较大的景深。

快门

笔者八月讲座中分享过手持摄影时的安全快门的有关内容,即 $安全快门 = \frac{1}{\text{等效焦距}}$ ,但对于古钱币 、铜泡等,如果安全快门速度较慢,如快门速度为 $\frac{1}{60}S$ 时,抖动对拍摄效果的影响会更加明显,为了保证细节的清晰,可以在安全快门速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快快门速度。

同时在手持拍摄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身体尤其是手臂增加支撑 ,如将手肘支于桌面等。

当使用三脚架进行拍摄时,对快门速度的要求较低,但对于一般的三脚架来说,手指按动快门的 动作仍然会导致相机位置的抖动、偏移,可以采用自拍模式的方法,如设置两秒倒计时,按下快门后两秒钟相机自动拍摄,此时脚架已经消除形变影响,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拍摄出来的照片也较为清晰。

评论已关闭